絲織繁華
古蹟文化及數碼人文

絲織繁華

爲了配合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舉辦的絲綢專題展覽,城大般哥展覽館將於法國文化協會舉辦一場與知名披肩收藏家羅米.蘭巴的對談講座。蘭巴通過其收藏之旅,發現了法國皇帝拿破崙送給皇后約瑟芬的一份禮物,而這份禮物引發了一場席捲歐洲的時尚潮流,掀起了以印度披肩搭配連身裙的衣著風格,當時甚至以法國絲綢織造印度披肩。


羅米.蘭巴

羅米.蘭巴的收藏之旅越四十年,藏品包涵各種領域。他受到不同地區的華麗紡織品所吸引,經過多次的旅程,他最終尋找到一組精美優雅的喀什米爾披肩,並擴大他所涉獵的範圍,包括帶有精緻編織紋理的布料,而這些圖案更與他的家鄉有所聯繫。是次講座為古代紡織品的大師班——從紗線到織機、色彩、圖案、主題以及其來歷,身爲專家的蘭巴 對這珍貴工藝的各個方面擁有淵博的知識。

蘭巴將接受展覽聯合策展人勞爾.雷寶特作對談訪問。是次講座將以英語進行。


票務資訊

免費參與,按此登記


絲織繁華:從中國到歐洲之路

絲綢藝術(養蠶業)於公元前 8,500 年在中國出現,並在隨後的幾千年間,成為重要的金融產業。中國農民養蠶和種植桑樹,而匠人和婦女則編織及刺繡閃閃生輝的彩布。絲綢價值之高,甚至用於支付,如同黃金。雖然養蠶技術被視為機密,但到公元三世紀,中國相鄰國家已掌握絲綢生產技術,而印度則發展出自己的絲綢編織傳統。在歐洲,意大利在中世紀時期首先學會養蠶,而數個世紀之後,法國亦得到養蠶技術。通過技術及藝術創新,這兩個國家主導了歐洲絲綢市場,與此同時,中國絲綢仍是皇室和貴族的奢侈品。中國絲綢聞名遐邇,在十九世紀時,中國早期的貿易路線因而得名絲綢之路。

絲綢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,而其文化、政治、技術和宗教意義亦然。布料的設計和用途揭示藝術、貿易、時尚和技術等方面的發展,亦呈現了深遠的跨文化影響。本展覽包羅超過一百件來自中國、印度、意大利及法國的絲綢服裝、飾物及陳設,為中國絲綢製作及其海外影響,提供了難得的概覽。同樣重要的是,展覽亦展示歐洲製絲業者如何改進中國的製作方法及藝術風格,進而在二十世紀影響中國的絲綢織造。從當代的絲綢作品中,足見絲綢時至今日,仍然魅力不減。


場地:香港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

時間:11.04 – 01.09.2024;二至日 10 am – 7 pm

免費入場

登記 (開展前一星期可開始預約):https://www.cityu.edu.hk/bg/visit/book-a-visit


網站 cityu.edu.hk/bg

Facebook banga.gallery

Instagram banga.gallery

電郵 exhibition.gallery@cityu.edu.hk





法國文化協會佐敦中心圖書館
01.06.2024 (六) 5 pm
預約後免費入場
https://www.afhongkong.org/community/event-rsvp/?event_id=978